1.垃圾污染水資源化處理與綜合利用技術
(1)一種高效、低耗、運行穩定的垃圾滲濾液深度處理技術:
UASB/新型IOC厭氧+MBR+納濾+反滲透組合工藝。
萊茵環保從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經驗,在工程實戰中不斷優化工藝流程,形成一套高效、低能耗、運行穩定的工藝技術路線。
該項組合工藝,集成厭氧生物處理技術低能耗的優勢,對高濃度有機物進行高效水解、酸化,從復雜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小分子可溶性有機物、糖類、氨基酸,最終生成甲烷、二氧化碳和水等無害化物質。公司在MBR系統的膜組件選用中,注重膜材料的熱穩定性和化學穩定性,使膜組件具有高通量和卓越的抗污染能力。
萊茵環保經過十七年的工程實踐不斷優化, UASB/新型IOC厭氧+MBR+納濾+反滲透組合工藝對有機物的去除方面表現出卓越的優勢,具有抗沖擊負荷能力強的優勢,大大提高了有機物的去除效率。對污水的NH3-N具有良好的去除效率,最高可達到9099%以上。該技術對TP也有很高的去除效率,最高可以達到8595%以上。該技術可以省去傳統活性污泥法的消毒環節的,是一項“綠色技術”。
生態環境部《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 564-2010)參編單位。
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滲濾液處理技術規范》(CJJ 150-2010)參編單位。
公司MBR+NF/RO滲濾液處理技術入選《2009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示范技術名錄》(環發[2009]146號文件)。
公司入選中環協《2010年國家先進污染防治示范技術名錄》技術依托單位。
(2)一種新型的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技術
預處理+熱水解制漿/生物水解制漿+三相分離—油:制生物柴油
—渣:焚燒
—水:厭氧+MBR+納濾+反滲透
我國餐廚垃圾占城市生活垃圾比重的37~62%,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餐廚垃圾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結構更加豐富,隨著垃圾分類的政策不斷推開,萊茵環保緊跟國家產業政策的導向,自主研發餐廚垃圾資源化技術,重點研究餐廚垃圾高效厭氧反應器設計、餐廚垃圾污染水深度處理等核心關鍵技術。
餐廚垃圾經過分選、破碎、輸送等預處理技術,將分選后的物料進行熱水解制漿處理/生物水解制漿處理,處理后的物料進入氣浮三相分離系統,進行油水分離和固液分離,廢油脂經過資源化處理,用于制備生物柴油,渣料進行焚燒,水進入深度處理環節,可達標排放。
萊茵環保自主研發的餐廚垃圾高效濕式厭氧反應器產生的沼氣,可以制備生物燃氣,重新設計的布水系統和排渣系統,可以有效防止反應器結垢現象,使厭氧發酵反應效率更高,加速水解酸化過程,在公司多個餐廚垃圾處理項目中,運行效果良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白酒、養殖廢水處理技術
萊茵環保在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領域不斷尋求技術創新和突破,自主研發高級氧化、高密度絮凝沉淀池、V型濾池等技術工藝在不同類型水質中的應用技術,擁有白酒廢水處理、養殖廢水處理、鋼鐵廢水處理等大量工程業績,取得良好運行效果,獲得業主的認可。
針對白酒、養殖等污染物濃度高、可生化性差的有機廢水,公司自主研發設計的“固液分離+厭氧+好氧+芬頓高級氧化”深度處理組合工藝,使廢水處理能穩定達到相關行業排水標準。
白酒廢水處理工藝流程圖
傳統的高級氧化工藝芬頓氧化法需要投加大量酸和硫酸亞鐵,或處理后會產生相當多的副產物,公司自主研發的芬頓高級氧化工藝中,藥劑投加量少、副產物產生量少不需要投加任何酸,,處理后的廢水可以穩定達到廢水排放標準。
該技術在仁懷市鯉魚灘、石火爐等多個白酒廢水處理廠改造工程中成功應用,使當地白酒生產廠擺脫了因排水不達標造成停產的困境,并獲得當地政府的嘉獎。
3.鋼鐵廢水處理技術
針對鋼鐵廢水處理,公司自主研發了“調節池+隔油池+氣浮池+高密度絮凝沉淀池+V型濾池”組合工藝,在四川達鋼全廠采用,成功解決了煉鋼企業低污染廢水處理直接排放的問題,處理后出水可回用至循環冷卻水系統,有效實現了節水減排的目標。
公司自主設計的高密度絮凝沉淀池通過不斷循環的介質顆粒和各種化學藥劑強化絮體吸附能力,使脫穩后的雜質顆粒以載體為絮核,通過高分子鏈的架橋吸附作用以及微砂顆粒的沉積網捕作用,快速生成密度較大的礬花,從而大大縮短沉降時間,提高澄清池的處理能力,并有效應對高沖擊負荷,從而改善水中懸浮物沉降性能的物化工藝技術,該技術具有占地面積小、工程造價低、耐沖擊負荷等優點。
4.礦山廢水處理技術
(1)硫鐵礦廢水處理技術
硫鐵礦選礦一般采用浮選法,產生大量的選礦工業廢水,其中含有硫化鐵雜質,是酸度極高的紅色污水,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硫鐵礦工業廢水的治理一直是人們致力解決的難題。自然沉降法處理硫鐵礦廢水,方法簡單,但處理后的廢水仍含有較多的硫化鐵雜質,無法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
公司研發的高效底泥循環回流+磁絮凝高效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HDS+MF)融入晶種循環處理技術,即底泥回流系統;增加了藥劑/底泥混合系統,可以促進中和藥劑顆粒在回流沉淀物上的凝結,從而增加沉淀顆粒粒徑和污泥密度;增加了磁絮凝系統,加快顆粒沉淀,提高處理效率。
硫鐵礦酸性廢水HDS+MF工藝處理流程
HDS+MF技術優勢:
HDS+MF工藝可減少石灰消耗5%~15%。
可將傳統中和工藝改造為HDS+MF 工藝,可提高水處理能力1~2倍。
HDS+MF工藝產生的污泥固含率高(20%~30%),污泥體積是LDS法的1/20~1/30。
HDS+MF工藝法能夠延緩設備、管道的結垢。
HDS+MF工藝法可實現全自動操作。
(2)磷石膏礦廢水處理技術
針對磷石膏含磷、氟及氨氮的組成特點,公司自主研發磷石膏滲濾液的磷酸銨鎂沉淀法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采用磷酸銨鎂沉淀法去除磷石膏滲濾液中的磷和氨并進行回收利用,所得沉淀經烘干粉碎后為磷酸銨鎂產品,有效 P2O5 質量分數超過 25%、MgO 質量分數超過 14%、N 質量分數超過1%,可作為磷鎂緩釋肥使用。
磷石膏礦廢水磷酸銨鎂沉淀法處理工藝
技術優勢:
采用磷酸銨鎂沉淀法和氧化鈣二級沉淀法,結合吹脫等工藝處理后的磷石膏庫滲濾液可達到GB 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一級水排放標準。
通過磷酸銨鎂沉淀法可有效去除磷石膏庫酸性廢水中的磷、氮和氟,反應后清液中的磷、氮去除率均達到 90% 以上。
磷酸銨鎂沉淀反應中副產品含磷、氮養分及鎂等中微量元素,可作為磷酸銨鎂緩釋肥料。
(3)煤礦廢水處理技術
在煤礦洗煤、選煤與挖煤過程中會大量出現洗煤水、煤泥水與礦井污水等煤礦廢水。煤礦廢水具有懸浮物含量較高、難于自然沉降等特點。煤礦廢水中存在大量微粒,主要為負離子基團集結,形成團聚,同時負離子基團外表面會形成水分子基團的特點,公司自主研發煤礦廢水超磁分離凈化技術,該技術利用電磁場將廢水中的磁性絮團懸浮物與水分離,達到煤礦水凈化和懸浮物回收的目的。將投入廢水中的磁種回收循環利用,其回收率大于97% ,基本可忽略其自身運轉費用。
煤礦廢水超磁分離凈化技術處理工藝
技術優勢:
經過混凝之后的水自流進入磁分離機進行固液分離,通過磁吸附打撈使出水水質達到 SS<10-30 mg/L。
分離出來的含磁污泥經磁回收系統實現磁種與污泥的高效分離,磁種物質回收循環使用。
脫磁后的污泥含水率約 93% ,濃度高,無需濃縮,可通過脫水設備直接處理,干泥通過礦井運輸系統外運。
5.煤化工廢水處理技術
煤化工是指以煤為原料,經化學加工使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燃料以及化學品的過程。 煤化工企業排放廢水以高濃度煤氣洗滌廢水為主,含有大量酚、氰、油、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質。公司經過深入研究和探索,研發出一系列針對煤化工廢水的處理技術。以煤氣化廢水為例:
(1)廢水來源
一般廢水主要來源包括低溫甲醇洗、煤氣化裝置、焦油加氫、燃料氣制備裝置的生產污水、生活化驗污水、罐區沖洗水、消防事故污水和生產裝置區、罐區、裝卸油區內的初期污染雨水等。
(2)進出水質
通常企業要求污水處理站處理后的排水滿足以下水質:
序號 |
項 目 |
單 位 |
典型進水水質 |
一般要求出水水質 |
1 |
pH值(25℃) |
— |
7.0~9.0 |
7.0~8.5 |
2 |
SS |
mg/L |
≤ 150 |
≤ 10 |
3 |
濁度 |
NTU |
— |
≤ 5 |
4 |
BOD5 |
mg/L |
≤600 |
≤ 5 |
5 |
CODcr |
mg/L |
≤ 1500 |
≤ 50 |
6 |
NH3-N |
mg/L |
≤ 500-600 |
≤ 5 |
7 |
總磷(以P計) |
mg/L |
— |
≤ 1 |
目前項目采用的氣化工藝,爐內溫度在1200℃以上。高溫氣化過程避免了焦油和酚的產生,但排放的廢水中氨氮和氰類污染物質濃度較高,廢水有機污染物質主要為可生化性較好的小分子化合物;
燃料氣制備廢水中含有一定量的低分子醇類、酸類、醛類和酮類等,廢水中有機污染物質濃度高,PH值較低,可生化降解性好,廢水中含有油類;
焦油加氫廢水來自于汽提塔排水,廢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硫化物和氨;
低溫甲醇洗生產裝置排放的甲醇廢水中主要含有甲醇,還有一部分的高沸點醇,其可生化性較好;
廢水中含有較高濃度的氨氮,在好氧硝化過程中會消耗一定的堿度,需補充一定量的堿度,維持生化系統中的PH值;
初期污染雨水和地坪沖洗水、消防事故污水間歇排放至本污水處理站,水質、水量變化較大;
原水中缺少磷,無法滿足生化工藝的處理技術要求,需定期投加營養物質。
(4)處理技術流程
(5)技術特點
以最惡劣的水質作為本系統的參考水質,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詳細的計算以及充分考慮到水質變化后系統所產生的相應變化。從而保證本套污水處理工藝的抗沖擊能力,真正做到污水處理場與上游污染源的無縫對接。
工藝先進、技術成熟,處理效果穩定,在常年處理運行過程要保證出水合格;
占地面積少、運行管理方便,設備維修量小,維修簡單;
運轉方式靈活,并可根據不同的進水水質調整運行方式;
便于實現處理工藝運轉的自動控制,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效益。